查看原文
其他

清明︱凝结了中国人对时光的膜拜

广东学联 2022-05-06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地道风物 Author 苏炜

来源:地道风物(ID:didaofengwu),地道风物是中国国家地理发起的互动平台,通过脚踏实地的风物发现之旅、值得信赖的线上线下原创内容,复兴原乡传统、寻访最佳物产、捕捉匠心民艺,分享最本真的生活方式。


又下起了大雨

我又好想你

🎧🎧


“清明时节雨纷纷”

看着窗外淅沥的雨

总会怀念在那一方的人



但今天主题不是雨

是那带着愁绪的清明


//////////



寒暑交替,四季轮回之间,中国人对待二十四个节气也似乎从来都不是一视同仁。


同其它二十三个节气一样,清明节糅合了气候、耕种、历史、文字、饮食,各色风物,最终凝成中国人心里一个浓浓的情结。



▲ 雨,人们对于清明的印象



▲ 在中国,活人跟死人之间只隔着一竖墓碑


当泥土堆成的坟茔变成城市郊区的公墓,当爆竹声在城市中被列为禁忌,久远的清明祭祀仪式,被忙忙碌碌的现代生活稀释了。


在为期三天的假日里,远离乡野的当代人,多少有点手足无措。


▲ 中国人祭祖的意义在于传承


落雨纷纷,行人断魂,怀念和祭奠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主题。《左传》中写道: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。”



▲ 这是个与先人沟通的时节


对于古代中国而言,祭祀与征战是头等大事。而在无数个平凡家庭里,回溯已经逝去的漫长时间,为记忆里渐行渐远的先人上一炷香,中国人在一点一点捋清自己身上的根脉。


原野上的新坟旧冢之间,升起袅袅青烟,火盆里燃烧的火光是两个世界之间的沟通方式。活人在坟前讲述现世生活,有人诉说生活的不幸,也有人报喜,告知先人家里刚考上学的孩子,或向祖辈禀告家族中又添加了新丁。

 


除了祭祀,清明还有更多重的文化意义,它包含了更丰富的情绪。

民以食为天,对饮食异常看重的中国人,在清明节也选择用形形色色带有乡土特色的食物告慰先祖。


唐宋之后,清明节逐渐合并相邻的寒食、上巳节俗,除了追远祭亡,还有郊游踏青,插柳拔河,放飞纸鸢等活动。而到了今天,清明文化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记,是饮食。作为一个影响区域广、跨度大的节日,清明当日的食物,也深深融合了不同的地域特色。


 // 贵州遵义清明菜 // 



▲ 贵州遵义人到了这天兴吃清明菜,从地里采回来的野生清明菜洗净和着腊肉就可以吃了。


 // 山西面团 // 


几千年前介子推和晋文公的故事,就发生在今天的山西,由这段历史产生的寒食节也成为清明节最早的雏形。生长在面食王国的山西人,习惯了用手里的面团塑造自己的清明记忆。


▲ 和水擀面团,再捏成面团,蒸出形状就可以啦。


 // 山西花馍 // 


许多地方清明上坟,人们会带上形状各异的花馍。有的将长条形的面团盘在一起,像一只伏在地上的蛇,被称为“蛇盘盘”,寓意消灾;有的被捏成燕子的形状,称作寒燕。


这些花馍会在祭祀结束后分食,把对先祖的敬意和对好年景的寄托,分享给每一个家族成员。在民风更淳朴的晋北,有上坟直接携带菜肴酒水的旧俗,他们在坟前完成同亲人的共饮共食。



▲ 吃过清明饭,一年又过了四分之一了。


 // 山西馓子 // 


在面食流行的北方,除了接近馒头的花馍,形似麻花的馓子也是清明时节的重要小吃。面条状的馓子在制作时,会先洒一层油,一来提香,二来防止面团黏连。静置一段后,把馓子条放进滚开的油锅炸至金黄后就制作完了。


寒食是清明的起源,顾名思义,在古代寒食当日不得点火,油炸出的馓子香脆可口,可以保存数日,最适合在这一天食用。


▲ 山西人爱吃面,清明当然不例外。到了清明节,山西民间流行做花馍。


 // 江南桃花粥 // 


“燕子来时新社,梨花落后清明。”


清明也是各种花争奇斗艳的时候,除了围着枝头的鲜花赏玩,热衷于发明饮食的中国人,也尝试轻轻拈下几片花瓣,投入菜肴。


唐代的《云仙杂记》就有记载:“洛阳人家,寒食装万花舆,煮桃花粥。”直到今天,江南一带仍有清明煮桃花粥的习惯。简简单单一碗梗米粥,加一勺红糖,再添几片娇艳的桃花,整个春天仿佛都被都盛进碗里。


▲ 吃碗桃花粥去踏青~


 // 江南青团 // 


说起江南的清明节,青团是不得不提的一样美食上海的网红青团,曾经创下排着两小时长队才能买到的记录。也难怪,能兼顾外观与滋味,既清新又软糯的食品,除了青团,实在想不出第二种来。



▲ 青团大概是这几年最出名的节气食物。


俗语说:“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。”经过之前春日里的蛰伏和苏醒,再加上雨水的浇灌,清明的庄稼草木,都呈现出葱郁繁盛的样子。



▲ 清明种豆,夏日收


 // 客家艾粄 // 


把随手可得的一抹绿意揉进食物,成了各地人们不约而同的选择。在比江南更靠南方的地域,还有许多和青团创意相似的“近亲”食物。


在客家话里,“粄”是各类糯米制成的糕点的通称,艾粄是清明粄中的一种。糯米粉混合艾草的团子上火蒸出的艾粄,无论是清香的口味还是碧绿的颜色,这种客家地区的小吃,都与青团如出一辙。


▲ 松松软软,幸福的味道~


 // 潮汕地区朴籽粿 // 


更南方的潮汕地区,朴籽粿几乎是家家户户清明节必吃的食物。朴籽树又叫朴丁树,清明前雨水丰沛,朴籽树枝繁叶茂,潮汕人把朴籽叶打碎,掺入粘米粉,蒸出锅之后,同样是翠绿的模样。在湿热的南国,朴籽粿有着排解积热、去除疾病的功效。




如果被挤压在楼宇、地铁、电梯里的现代人,能够在这一天通过饮食来表达对生活的热望,对生命的敬畏,那就抓住了清明的神髓。至于具体吃什么,反倒不是关键了。



▲ 清明,也是很多家庭团圆的日子


而只要抓住了节日的神髓,即便你在春雨霏霏的节气里,为逝去的亲人摆上一只最流行的脏脏包,他们泉下有知,应该也会开心地尝一尝吧。



清明节在当今生活中

越来越容易被忽视、遗忘

人们往往喜于放假

却忽视了这个节日的真正意义



学联君希望

青们能够将清明这个节日重视起来

这是一种仪式

更是一种对传统节日的浓厚情结



编辑:范恒承、李佳莹、李慧、曾晓纯

初审:卜润兰

复审:辛琦

终审:廖庆春

来源:地道风物(ID:didaofengwu),图片来自视觉中国,广东学联综合整理。


好文推荐丨点击可跳转原文

① | “你觉得删好友前要不要告诉对方?” | 南粤青年说

② | 有个讲方言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?

③ | 中国咸菜地图,有你的家乡记忆吗?

④ | 你知道跳跳糖为什么会跳吗?

⑤ | “柴犬是谜一样的生物吗?” “是!”

⑥ | 为什么用“白菜价”来形容便宜?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